這次的受訪者是人氣超夯的王宏哲醫師/老師。採訪期間,剛好遇到王老師推出新書「跟著王宏哲,早期教育so easy!」所以約訪是一波三折啊~因為老師超忙的,又要宣傳新書,還要上電視,不過王老師人超級好的,並沒有因此就拒絕像Ting媽這種沒有費用的採訪,仍舊播空讓Ting媽在晚上8點半電訪呢!(以下文章刊登於自由時報生活週報2015年9月19日(六)E22、23版)
前言:3歲以上的孩子,對於人際關係的社交與表達尚未成熟,不管是手足之間的相處,還是在團體生活中與同儕的互動,都仍在學習中。對於愛吵架、會打人的孩子,該如何引導、減緩孩子當下的不當情緒,並建立良好的社交EQ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客座達人
王宏哲/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、作家。最新推出「跟著王宏哲,早期教育so easy!」一書
部落格:http://www.leaderkid.com.tw/index.aspx
臉書社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HC.Wang
「2歲以上的孩子正渴望向外探索,此時孩子需要互動的對象,而對象不應該只有媽媽或親近的家人,孩子最需要的是更多元的生活經驗,若還是將孩子當作在強褓中的嬰兒般保護著,孩子的社交能力,就會無法得到足夠的練習或互動機會。
當孩子3歲後,開始有了與手足或同儕之間的相處機會,因社交經驗不足,就容易出現不當的情緒反應,若不馬上糾正、教養孩子,將來養成壞習慣,勢必影響未來的人格發展,所以帶著孩子去學習正確的社交行為是必要的。
在學習正確的社交行為時,千萬不要一昧的要求孩子凡事都要「讓」,更不要因為孩子年齡較大,就要無條件的「讓」,此舉只會讓孩子對於社交行為,更加混淆分不清是非對錯。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錯誤的行為導正
做出不當的行為要道歉
3歲左右的孩子,語言表達能力沒有肢體動作來得靈活,很容易直接以行動表示情緒。若來不及阻止孩子的不當行為,大人應該在發現的當下,要求孩子為自己的不當行為道歉,同時了解孩子為何會有不當行為或爭吵的原因,再針對事端做出對錯的判斷,不要一昧的責怪出手的孩子。出手行為是錯的,但並不表示事出的原因,就是出手方的不對,所以動手與爭吵是兩回事,要分開來處理。
不過,通常孩子在不當行為後,大多不知道自己哪裡錯了,不願意道歉,此時不需要強逼道歉,此舉反而會讓情緒已不佳的孩子,反應更加劇,大人可以代孩子向受害者表達:「對不起,孩子出手就是不對。但是什麼原因讓他生氣出手,我想了解一下。」此舉可以讓孩子了解,動手動腳的行為是不對的!應該要道歉,但大人會去了解事情發生的經過或原因。
教孩子正確的社交行為
當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,有時大人越是告誡,孩子反而越是不受控、想嘗試,加上孩子不懂什麼是「感同深受」,同理心也還沒建立,不知道動手動腳會帶給別人的感受是甚麼。若可以在孩子打人前,及時阻止並抓住孩子的手,引導孩子思考這個舉動可以嗎?是不是有更好的表達方式?教導孩子在深思熟慮後,再執行對的社交行為。例如:當孩子正在玩的玩具被搶時,可以教導孩子說:「我還沒有玩完,請先還給我。」或教孩子請大人來解決紛爭,甚至向大人訴說:「我還在玩的玩具,被其他哥哥搶走了。」相反的,若孩子的玩具被搶了,卻沒有任何反應,這樣的社交行為也是不對的。
重覆演練對的社交行為
在孩子有不當社交行為後,要在孩子情緒平穩後,跟孩子一起「演練」正確的應對方式,才不會一碰到類似狀況,孩子只會用不當的行為或言語回應。許多家長總是忽略演練的重要,大多只有言語的告誡,孩子下次再遇到相類似情況,仍不會改變,反而只會讓家長更苦惱:「孩子怎麼老是講不聽呢!」所以透過實際的演練,才能讓孩子明白什麼才是正確的社交為行。
斷絕不好的模仿源
若發現孩子有不當的社交行為或言語時,就要回頭去檢示孩子的生活環境,是否有接觸任何有關暴力的遊戲、影片,甚至周圍是否有會動手打人的孩子一同嬉戲。這時的孩子模仿力強,但不懂得分辨好壞,不管好壞都會學起來,因為孩子看過的情景就是這樣。尤其是家長對孩子生氣時,總是用”打”或”吼叫”的方式教訓、懲罰孩子,結果孩子也就順理成章的學習大人,在生氣、不開心時,出現打人或吼叫的動作,所以斷絕壞的模仿源時,也應該增加好的模仿機會。
Tips 自我調整:大人越是生氣、越要冷靜
許多家長常用錯誤的發洩方式去對待孩子,像是吼、兇、罵、打…等,最後就是惡性循環,孩子也跟著學。當孩子在與手足與同儕相處時,做了錯誤的生氣情緒,大人一定要「馬上」冷靜的告誡孩子「不管發生什麼事,先動手打人,就是犯規。」請去隔離區罰站。務必讓孩子知道,「是因為你“打人”才處罰你,跟你們吵架無關,因為我還沒了解所有的事情的經過,所以吵架的事,等全盤了解之後,再做定奪。」切記!大人的情緒反應,是孩子學習的目標,大人只要以身作責,孩子就會自然學到好的社交行為。
從生活、遊戲培養正確情緒反應
幫孩子找到發洩管道
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,或多或少都會有不當的社交反應,除了教導孩子正確行為規範外,幫孩子找到紓發情緒的方法也是必要的,可以先利用捏麵團或是撕紙、搥沙袋或是沙包等活動,讓孩子發洩;也可以試著讓孩子把生氣的人事物畫出來、說出來,甚至放在地上踩踏,以發洩情緒;讓孩子明白,有事情發生,可以說出來讓大人知道,可以一起想辦法去解決。
從衝動控制遊戲中學會冷靜
平常在家可以和孩子玩一些「衝動控制」型遊戲,讓孩子在容易很high的遊戲中,學到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,例如:123木頭人、紅綠燈或大風吹等遊戲。此舉可以讓孩子從遊戲過程中,逐漸減少衝動行為,間接降低孩子因過度衝動導致的不當行為問題。
藉由故事教導正確情緒表達
家長可以多利用繪本或觸覺布書,加強孩子情緒表達的能力,也可以教導孩子透過表情、聲音、肢體動作等辨識、觀察他人情緒,進而了解他人情緒或想法,像是《家有生氣小恐龍》、《我的感覺》等繪本,只要是關於情緒表達的書,都很適合拿來教導孩子,讓孩子明瞭情緒是每個人都有的,但是情緒不好時,不能以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去發洩,進而讓孩子學會辨別其他人的情緒表情。
增加感覺統合刺激
可以注意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問題。當孩子感覺統合失調,就會無法控制力道,很容易在與人打招呼或觸碰時,因為力道太大,而讓人誤解是打人。大多數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,也比較會控制不了自己的衝動情緒,而容易出現動手動腳的行為。此時可以增加孩子的大肢體活動量,刺激本體覺及前庭覺,讓孩子釋放體力,進而達到穩定情緒的功效。
為孩子製造社交機會
孩子的社交行為必需在無數次的機會下,慢慢學習累積成經驗,所以家長應該幫孩子多製造團體生活經驗,讓孩子從個人玩進團體裡。當然,團體生活經驗不一定是急著把孩子送進幼兒園上課,其實找其他的媽媽組成play group 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,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有機會與其他情緒氣質不同的孩子互動社交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BOX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達人暫借問
Q:孩子3歲時父母離異,監護權屬母親,與其同住的外婆母親每天在孩子面前狂罵其父、灌輸父親是壞人,甚至逼孩子直呼父名出言污辱,如有不從即遭打罵。其實爸爸很重視他,兩週一次的親子互動都正常,但孩子升小一不久,老師即發現行為有異,求醫診斷為過動,近日還出現攻擊、易怒現象。請問身為爸爸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?(台中市Joyce)
A:既然孩子只能在單親的環境中成長,監護權又在媽媽那邊,爸爸無法改變的情況下,那就好好把握兩週一次的親子時間,並且讓每次的親子時間是有品質的互動(安排好活動),是開心的氛圍,是真情流露的溝通,所以相處時,務必把心中想說的話,說出來讓孩子知道。每次的親子時間結束後,可以給孩子下次再見面時的簡單小承諾,例如:「下次爸爸已經安排好,我們一起去看舞台劇喔!」千萬不要用玩具、禮物拉攏孩子,這不是長久之計,只能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望,無法撫慰內心的創傷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BOX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以上文章版權所有為自由時報,請勿盜用,謝謝!
留言列表